/ 家国情怀 / 建艺品格 / 时代风采

  1月2日-20日 华东解放军举行鲁南战役。
  2月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扩大会议
  2月20日-23日 华东野战军进行莱芜战役  

2月27日、28日 国民党政府宣告国共谈判破裂。

2月28日 台湾人民发动反抗国民党政府暴政的武装起义。
  3月8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蒋管区农村游击战争的指示。
  3月13日 蒋介石令胡宗南率大军二十五万人从南、西、北三面进攻陕北解放区。

  3月23日-5月25日 晋冀鲁豫军区主力在联结陕北、山东战场的枢纽地带豫北举行反攻,歼敌四万五千余人。
  4月4日-5月11日 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在晋南举行反攻,歼敌一万四千余人。
  4月8日-5月4日 晋察冀军区主力在正太路举行反攻
  4月29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中央城市工作部工作方针及各地城市工作部工作办法的指示
  5月1日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正式成立
  5月13日-16日 华东野战军在山东蒙阴孟良崮山区全歼敌人第七十四师,共三万二千余人。
  5月20日 国民党当局对举行反饥饿、反内战游行的学生采取暴力手段,

2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在白区对国民党的对策》的指示

5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蒋管区群众斗争方针的指示》
6月30日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揭开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的序幕。
  7月17日-9月13日 中共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村召开党的全国土地会议。
  7月21日-23日 中共中央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举行扩大会议。
  8月30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周恩来代理军委总参谋长的决定
  9月1日 中共中央发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10月10日 人民解放军总部公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1月6日至12日,晋察冀野战军攻克华北军事重镇石家庄,全歼守敌二万四千余人。
    10月27日 中共中央发出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指示

11月12日 台湾爱国民主人士在香港发起组织了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12月7日-28日 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村召开会议,分为政治、军事、土地改革小组,讨论研究当前形势和党的政策。

重要事件讲述:挺进大别山

战役经过

为适应“出击中原”战略进攻的需要,1947年5月16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以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张际春、郑位三、李雪峰、刘子久、陈少敏等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

1947年6月3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电令刘、邓: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积极准备于6月底突破黄河,挺进中原。刘、邓接电后,立即部署进行各项准备。

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四个纵队12万余人,在山东省的临濮集至张秋镇150公里的地段上,一举突破天险,强渡黄河。

挺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堵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鲁西南休整之机,调集8个整编师共18个旅、14万人的兵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合击,企图围而歼之。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和当面敌情,以及国民党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破堤放水淹没解放军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别山。8月7日晚,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于黄河渡口进行佯动,以及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于郓城以东地区钳制国民党军整编第5、第85师等部西进的配合下,刘、邓率4个纵队经巨野、定陶间先期跳出合围圈南进。11日,越过陇海路,以第1纵队并指挥中原独立旅为右路,第3纵队为左路,第2、第6纵队掩护中共中原局、野战军指挥机关为中路,向大别山疾进。这时,蒋介石错误地认为刘伯承、邓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即以12个旅为第1梯队、以8个旅为第2梯队,先后尾追刘邓大军;另以4个旅在许昌漯河等地侧击,以2个整编师及1个交通警察总队布防于柘城鹿邑地区,企图围歼刘邓大军于黄泛区。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18日,又渡过沙河。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至23日,第3、第1、第2纵队在击退国民党军沿途少数阻击部队后,均渡过汝河,逼近淮河。当第6纵队和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经平汉路赶来截击的国民党军整编第85师已占据了汝南埠等渡口,且后有追兵3个整编师,仅距20余公里。据此,刘伯承、邓小平亲自察看渡口,指挥部队强渡汝河。24日夜,第6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机关安全渡河。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渡过淮河,分别占领固始潢川等县城,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像一把利刃插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此战共歼敌8500人,其中俘敌4400人,毙伤4100人 ,胜利完成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空前壮举。 

战略意义

刘伯承和邓小平在大别山合影

点评: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重要作用

在此次军事行动之前,毛泽东,邓小平及刘伯承曾经反复研究过,这是一次大胆的军事冒险,甚至赌博.在出发前的誓师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了这次行动的三种可能:一,部队到不了大别山;二,部队到大别山后站不住脚;三,部队扎根大别山.他继续提出,要坚决避免第一,二种结果,努力实现第三种结果.因为第一种的结果是,刘邓大军被消灭,第二种结果是,返回根据地打游击。

在后来的淮海战役的时候,刘邓在大别山的战略游击区的建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刘邓在西线的积极运动和作战,则无法达成对国民党在徐州周围集结的重兵集团的包抄任务,则只可能是华东野战军在徐州东北地区打一个小规模的淮海战役。1948年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歼敌一个师,切断了敌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是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巨大的战略决战规模的关键。而中原野战军,也就是刘邓部在大别山地区的跃进,使得他们能够占据一个有利的攻击位置,从而能够与华东野战军实现东西夹击这样大规模的战役合围。

所以刘邓在跃进大别山是一个伏笔,是一次历史转折时刻的壮举,成败不可单拘囿在刘邓在大别山的战斗损失上,刘邓脱离后方,以弱击强,能够全建制的坚持到全局范围的战略反攻,这便是伟大的胜利。也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