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国情怀 / 建艺品格 / 时代风采

1月10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中央经济工作五人小组的通知》。
  1月18日-27日 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会议主要讨论思想动向问题、农村问题和经济问题。

2月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1957年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

2月27日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
  3月6日-13日 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有党外人士参加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
  3月-4月 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分途南下,沿路作报告,要求党的干部充分认识由革命到建设的转变,充分理解和认真贯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4月10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继续放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月27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
    4月30日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邀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谈话。
  5月1日 《人民日报》公布中共中央的整风指示。

5月2日 《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什么要整风?》的社论。
  5月8日-6月3日 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了13次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座谈会;5月15日至6月8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第八办公室联合召开了25次工商界人士座谈会。
  5月15日-25日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北京举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6月8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
  6月26日-7月15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7月1日 《人民日报》发表由毛泽东起草的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社论认为,资产阶级右派就是“反共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反动派”,他们的方针是“整垮共产党,造成天下大乱,以便取而代之”。这篇社论是反右派斗争进一步升级的标志。
    7月17日-21日 中共中央在青岛召开省市委书记会议,着重讨论反右派斗争问题。
  8月8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向全体农村人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
  9月14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关于做好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工作的指示》和《关于在农业合作社内部贯彻执行互利政策的指示》。

  9月20日-10月9日 中国共产党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10月15日 武汉长江大桥提前两年建成,于本日隆重举行落成通车典礼。
  10月27日 《人民日报》发表经毛泽东审定的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的社论,要求“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方面的工作在十二年内都按照必要和可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从而在党中央机关报上提出了“跃进”的口号。。
    11月2日-21日 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祝大会。
  12月16日 朱德在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上作题为《发展手工业生产,满足人民需要》的讲话,指出:“手工业不仅过去和现在,而且在今后长时期中,都将是国营工业不可缺少的助手。”“各级国家机关必须注意使手工业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制长期地固定下来”,除个别情况外,“不应当把手工业合作社转变为国营企业”。

重要事件讲述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历史背景

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63岁桥梁专家李文骥联合茅以升等一批桥梁专家,向中央人民政府递交了《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建议建造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纪念建筑。同月21日至30日,毛泽东在北平主持召开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通过了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议案。

1950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指示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筹备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事项,并成立“武汉大桥测量钻探队”,进行大桥筹备工作。

 武汉长江大桥

1953年4月1日,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批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正式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对武汉长江大桥进行筹备建设等工作;7月,彭敏率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代表团,带着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设计图纸及技术资料,赴莫斯科请苏联专家帮助,对该桥建设进行技术鉴定;9月,苏方派出了25位桥梁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武汉长江大桥的方案进行了反复研究、完善,后应中方要求,派遣以康坦斯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为组长的28位桥梁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前来武汉提供技术指导。  

1954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召开第203次政务会议,会议通过《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并采用苏联交通部鉴定意见,正式批准了武汉长江大桥初步设计;2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号召中国全国人民支援武汉长江大桥建设。 

1955年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作为中国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动工建设。

1956年5月31日,武汉长江大桥进行8个江心墩的施工建设; 10月,武汉长江大桥完成各桥墩下沉管柱和从管柱内向降低岩盘钻孔的全部工作。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1957年3月16日,武汉长江大桥完成桥墩建设工程;5月4日,武汉长江大桥钢梁顺利合拢,并举行了庆祝大会;7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完成最后一根钢梁安装,并完成合龙工程;  9月25日,武汉长江大桥工程竣工;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交付使用。 

1996年7月至1998年9月,武汉长江大桥完成更换大桥纵梁上盖板大修工程;同年铁道部对使用40多年的大桥质量进行全面鉴定工作。

历史意义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我国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之后,成为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桥的建设得到了当时苏联政府的帮助,苏联专家为大桥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了大量的指导,但是中苏关系破裂之后,苏联政府就撤走了全部专家,最后的建桥工作是由茅以升先生主持完成。大桥建成之后,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从全国的宏观角度来看,大桥的建成意义更是在于将京广铁路连接起来,使得长江南北的铁路运输通畅起来。毛泽东于1956年6月首次在武汉畅游长江后(当时武汉长江大桥正在建设)所作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句,正是描写武汉长江大桥对沟通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大桥自建成以来,一直都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武汉长江大桥全长1670.4米,正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木结构梁桥,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桥身共有八墩九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八个桥墩除第七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我国桥梁工作者所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凝聚着我国桥梁工作者的机智和精湛的工艺。

  大桥建成之后,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从全国的宏观角度来看,大桥的建成意义更是在于将京广铁路连接起来,使得长江南北的铁路运输通畅起来。